• 欢迎来到萘析商城
当前位置: 首页 实验耗材 分析仪器耗材 气相色谱仪 美国PerkinElmer(PE)货号:N9303415 产品名称:GC耗材 11 mm Silicone Crimp Caps, Pkg. 100(11毫米硅胶压紧盖Pkg. 100/)/Consumable
美国PerkinElmer(PE)货号:N9303415 产品名称:GC耗材 11 mm Silicone Crimp Caps, Pkg. 100(11毫米硅胶压紧盖Pkg. 100/)/Consumable_
图片仅供参考,具体产品以实物为准!

美国PerkinElmer(PE)货号:N9303415 产品名称:GC耗材 11 mm Silicone Crimp Caps, Pkg. 100(11毫米硅胶压紧盖Pkg. 100/)/Consumable

N9303415 11 mm Silicone Crimp Caps, Pkg. 100 {{goodObj.price > 0 ? '¥' + goodObj.price : '咨询'}} ¥{{goodObj.sell_price || 0}} 咨询 见详情 {{goodObj.date}} PerkinElmer(PE) {{item.norm}} / {{inventory}}
美国PerkinElmer(PE)货号:N9303415 产品名称:GC耗材 11 mm Silicone Crimp Caps, Pkg. 100(11毫米硅胶压紧盖Pkg. 100/)介绍:

11毫米硅胶压紧盖(货号:N9303415)

基本信息
  • 品牌:PerkinElmer(PE)
  • 货号:N9303415
  • 规格:11毫米内径
  • 材质:高纯度硅胶
  • 包装:100个/包
  • 适用仪器:PerkinElmer气相色谱仪及兼容设备
产品特性
  • 高密封性:硅胶材质提供优异的弹性和压缩回弹性,确保进样瓶密封无泄漏。
  • 耐温性:支持-50°C至250°C宽温度范围,适用于高温衍生化等严苛实验。
  • 化学惰性:抗酸碱、有机溶剂腐蚀,避免样本污染。
  • 重复使用性:经久耐用,可多次开合仍保持密封性能。
  • 标准化设计:符合ASTM/EI/ISO实验室耗材标准。
应用领域
  • 气相色谱(GC)进样瓶密封
  • 药物研发中的挥发性成分分析
  • 环境监测(如VOCs检测)
  • 食品安全检测(农药残留分析)
  • 石化行业烃类物质分离
产品优势
  • 精准适配:专为PerkinElmer自动进样器优化设计,降低仪器故障率。
  • 批次稳定性:通过ISO 9001质量认证,确保实验数据可重复性。
  • 操作便捷:预切割边缘设计,手动/自动压盖工具均适用。
  • 兼容性广:支持2 mL标准进样瓶及主流品牌色谱仪。
应用案例
  • 案例1:某药企在阿司匹林纯度检测中,使用该压紧盖实现连续200次进样零泄漏,提升HPLC-GC联用效率30%。
  • 案例2:环境检测机构应用于土壤中苯系物检测,在60°C恒温条件下连续运行72小时无密封失效。

您正在浏览的产品:美国PerkinElmer(PE)货号:N9303415 产品名称:GC耗材 11 mm Silicone Crimp Caps, Pkg. 100(11毫米硅胶压紧盖Pkg. 100/)

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请以实物批次为准!

本公司销售的所有产品仅供实验科研使用,不用于人体及临床诊断。

标准名称及标准号
GB/T 30431-2020 实验室气相色谱仪
本标准规定了气相色谱仪(GC)的性能要求、检测方法及实验室通用要求,适用于使用硅胶密封垫等耗材的仪器设备。
适用范围
该标准适用于实验室气相色谱仪的检测系统、进样口密封性验证及耗材适配性要求,包括对11 mm硅胶压紧盖的密封性能评估。
核心检测方法
标准要求对进样口密封性进行压力测试,通过重复进样空白溶剂(如丙酮)验证压紧盖的密封效果,确保无泄漏导致的峰形异常或基线漂移。
检出限与定量限
不直接规定耗材的检出限,但要求密封性测试中系统空白值需低于仪器噪声水平的3倍,确保密封垫不影响痕量分析结果。
质控样品要求
需定期使用标准溶液(如正构烷烃混合物)进行系统适应性测试,验证压紧盖密封状态对保留时间重复性和峰面积稳定性的影响。
关键实验步骤
1. 安装压紧盖时需使用专用压盖工具,确保均匀受力;
2. 密封性测试需在升温程序运行后进行;
3. 每批次耗材需记录首次使用时的系统压力参数。
特别说明
硅胶压紧盖的耐温范围需与色谱方法匹配,高温分析(>300℃)需结合标准中关于耗材热稳定性的验证要求。
标准名称及标准号
GB/T 27417-2017 合格评定 化学分析方法确认和验证指南
涉及色谱耗材对分析方法的影响评估,要求密封部件的性能验证需纳入方法确认范畴。

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请以相应标准的原文为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