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欢迎来到萘析商城
赭绿青霉_
图片仅供参考,具体产品以实物为准!

赭绿青霉

BNCC279046 Penicillium ochrochloron {{goodObj.price > 0 ? '¥' + goodObj.price : '咨询'}} ¥{{goodObj.sell_price || 0}} 咨询 斜面;菌液;平板 {{goodObj.date}} 北纳生物/BNCC {{item.norm}} 见详情 {{inventory}}
赭绿青霉介绍:

注意:该价格为平板价格,斜面加100元,菌液加150元
产品中文名称:赭绿青霉
产品英文名称:Penicillium ochrochloron
参考用途:产生卡拉明 A < br > 产生卡拉明 B < br > 产生卡拉明 D < br > 产生卡拉明 E < br > 产生卡拉明 F
形态特性:小型丝状真菌,在综合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,培养基正面白色,背面呈黄色
培养基:马铃薯浸粉:10.0g,葡萄糖:20.0g,KH2PO4:3.0g,MgSO4·7H2O:1.5g,硫胺素:0.008g,琼脂:15.0g,pH:6.0±0.2(25℃)
培养条件:28℃,3-5天,好氧
培养方法:①将冻存管进行水浴(霉菌30℃,细菌37℃)溶解,快速振摇溶解;②使用酒精棉擦拭冻存管外壁消毒,随后转移至安全柜操作;③旋开管盖,将溶解液全部吸出,打入1-2个琼脂平板;④涂布均匀后转移至上述培养条件下培养。
存储形式:-80℃
提供形式:斜面;菌液;平板
备注:2024.10.28 原保藏单位 ATCC90288 更新信息为 Penicillium ochrochloron 赭绿青霉 ;现BNCC同步更新为 Penicillium ochrochloron 赭绿青霉;Penicillium simplicissimum (Oudemans) Thom, anamorph 简青霉

您正在浏览的产品:赭绿青霉

手机版:赭绿青霉

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请以实物批次为准!

本公司销售的所有产品仅供实验科研使用,不用于人体及临床诊断。

国家标准解读
标准名称及标准号 GB 4789.16-2016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霉菌和酵母计数》
适用范围 适用于食品及原料中霉菌和酵母菌的计数检测,包括赭绿青霉等常见霉菌的检测。
核心检测方法 采用倾注平板法或涂布平板法,通过选择性培养基(如PDA或孟加拉红培养基)分离培养霉菌。
检出限与定量限 检出限为1 CFU/g(或mL),定量限为10 CFU/g(或mL),需根据样品基质调整。
质控样品要求 需同步进行空白对照和阳性对照(如已知浓度的赭绿青霉标准菌株),偏差应≤0.5 log单位。
关键实验步骤 1. 样品均质与稀释;
2. 培养基制备与灭菌;
3. 接种培养(25-28℃,5-7天);
4. 菌落形态学观察与计数。
特别说明 赭绿青霉等产孢霉菌需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,避免孢子扩散污染;培养期间需每日观察菌落形态变化。
行业标准SN/T 5368-2022解读
标准名称及标准号 SN/T 5368-2022《进出口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的检测方法》
适用范围 针对进出口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的检测,包括赭绿青霉等特定霉菌的定性与定量分析。
核心检测方法 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(如PCR)与传统培养法,提高检测特异性。
检出限与定量限 分子方法检出限为102 CFU/g,培养法同GB 4789.16。
质控样品要求 需包含阴性样品、加标样品及过程控制菌株,PCR检测需设置内参基因。
关键实验步骤 1. DNA提取与纯化;
2. 特异性引物设计(如β-tubulin基因);
3. 实时荧光PCR扩增;
4. 熔解曲线分析。
特别说明 分子检测需防止交叉污染,实验区域应严格分区;结果需结合培养法进行综合判定。

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请以相应标准的原文为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