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桂基硫酸盐蛋白胨肉汤-MUG(LST-MUG)/用于O157菌的鉴别培养
-
月桂基硫酸盐蛋白胨肉汤-MUG(LST-MUG)/用于O157菌的鉴别培养
HB0146-1 | 见证书
-
LST-MUG管(10ml)/用于O157菌的鉴别培养
HBPT0146-1 | 见证书
-
月桂基硫酸盐蛋白胨肉汤-MUG(LST-MUG)/用于O157菌的鉴别培养
HB0146-1 | 见证书
-
EC-MUG培养基
BNCC363765 | 见详情
-
M17肉汤
BNCC380593 | 见详情
-
M17肉汤
BNCC380595 | 见详情
-
MOTS-c
1ST177267-25mg | 见证书
-
MH液体试管
BNCC391763 | 见详情
-
中国蓝培养基即用型平板
BNCC391618 | 见详情
-
肉汤培养基G(麦康凯肉汤)
BNCC391158 | 见详情
-
EG肉汤培养基
BNCC390941 | 见详情
-
蛋白瘤胃球菌培养基基础(含纤维二糖)
BNCC389132 | 见详情



用途:用于 O157菌 的鉴别培养。
成分(g/L):
检验原理
胰蛋白胨提供碳源和氮源满足细菌生长的需求;氯化钠可维持均衡的渗透压;乳糖是大肠菌群可发酵的糖类;磷酸二氢钾和磷酸氢二钾是缓冲剂;月桂基硫酸钠可抑制非大肠菌群细菌的生长。大肠埃希氏杆菌含有的葡萄糖醛酸苷酶作用于4-甲基伞形酮-β-D 葡萄糖醛酸苷(4-Methylumbellifery-β-D-Glucuronide 简称MUG)的β糖醛酸苷键,使其水解,释放的4-甲基伞形酮在366nm 紫外灯下产生蓝白色荧光。97%的大肠埃希氏杆菌、10%的沙门氏菌以及少量的志贺氏菌具有葡萄糖醛酸苷酶;而致病性大肠杆菌(包括O157:H7)不具有葡萄糖醛酸苷酶,因而不会产生荧光。
用法
称取本品 35.7g,加热溶解于1000ml 蒸馏水中,分装到有 倒立发酵管的试管中每管 10ml,121℃高压灭菌 15 分 鐘,备用。
月桂基硫酸盐蛋白胨MUG培养基的原理及实验现象: 9669.htm
LST-MUG管中细菌的生长特征:
LST-MUG培养基微生物灵敏度试验:
按标签用法制备培养基,接种以下质控菌株,放置36±1℃需氧培养18-24小时。
您正在浏览的产品:月桂基硫酸盐蛋白胨肉汤-MUG(LST-MUG)
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请以实物批次为准!
本公司销售的所有产品仅供实验科研使用,不用于人体及临床诊断。
本标准适用于食品中致病性大肠杆菌(包括O157:H7)的鉴别性试验,通过LST-MUG肉汤检测菌株是否产生荧光以区分目标菌[1]。
1. 将样品接种于LST-MUG肉汤,36℃培养24小时。
2. 观察产气情况,并在紫外灯(366nm)下检测荧光反应。若产气且无荧光,需进一步验证是否为致病性大肠杆菌[1]。
检出限为1 CFU/g(基于MPN法);定量限需结合后续验证试验(如血清学或分子生物学方法)[1]。
1. 阳性对照:大肠埃希氏菌CMCC(B)44102(产荧光)。
2. 阴性对照: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:H7(不产荧光)[1][2]。
1. 培养基配制:称取35.6g LST-MUG干粉溶于1L蒸馏水,121℃灭菌15分钟。
2. 接种量:1mL样品悬液接种于10mL培养基,平行双管。
3. 培养条件:36±1℃,24±2小时[1][2]。
1. 致病性大肠杆菌(如O157:H7)不产生荧光,需结合产气性和生化试验确认。
2. 荧光检测需在暗室进行,避免环境光干扰[1]。
本标准用于进出口食品中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筛选,重点检测O157:H7血清型,适用于口岸检验及食品安全监管[1]。
1. 使用LST-MUG肉汤进行初筛,观察荧光反应。
2. 对无荧光且产气的样品,进一步接种山梨醇麦康凯琼脂(SMAC)进行分离鉴定[1]。
初筛阶段检出限为10 CFU/g;定量需通过平板计数法确认[1]。
1. 阳性对照:普通大肠埃希氏菌(ATCC 25922)。
2. 阴性对照:空白培养基及非目标菌(如粪肠球菌ATCC 29212)[2][3]。
1. 样品前处理:25g样品与225mL缓冲蛋白胨水均质,37℃预增菌6小时。
2. 接种后培养:36℃培养18-24小时,记录产气及荧光结果[1][3]。
1. O157:H7在SMAC平板上呈无色菌落(不发酵山梨醇)。
2. 需排除志贺氏菌等非目标菌的干扰[1]。
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请以相应标准的原文为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