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色葡萄球菌菌片8032(布片载体)(含菌量: 1x106一5x106cfu/片)/用于非汽雾或超低容量喷雾的消毒方式的消毒效果评价指标微生物
-
2216E琼脂/用于海生细菌的培养和计数
HB0132 | 见证书
-
哥伦比亚血平皿(9cm)/停产/可用HBPM0124-15替代
jx601 | 详见说明
-
10%NaCl胰胨水/用于副溶血性弧菌生化鉴定
GS016 | 见证书
-
10%NaCl胰胨水/用于副溶血性弧菌生化鉴定
GS016 | 详见说明
-
肌醇(GB105)
GB105 | 详见说明
-
10%NaCl胰胨水/用于副溶血性弧菌生化鉴定
GS016 | 见证书
-
戊糖片球菌
BNCC135034 | 见详情
-
MH液体试管
BNCC391763 | 见详情
-
中国蓝培养基即用型平板
BNCC391618 | 见详情
-
肉汤培养基G(麦康凯肉汤)
BNCC391158 | 见详情
-
EG肉汤培养基
BNCC390941 | 见详情
-
蛋白瘤胃球菌培养基基础(含纤维二糖)
BNCC389132 | 见详情



用途:用于非汽雾或超低容量喷雾的消毒方式的消毒效果评价指标微生物。
菌片菌量的确定:
用无菌镊子取一片菌片,投入到5mL无菌生理盐水管中,用电动混匀器振荡混匀20秒,将菌洗下形成菌悬液,计为0管。从0管吸取500μL菌液至4.5mL无菌生理盐水管中,用电动混匀器振荡混匀20秒,得到-1管,从-1管吸取500μL菌液至4.5mL无菌生理盐水管中,用电动混匀器振荡荡混匀20秒,得到-2管。从-2管吸取500μL菌液至4.5mL无菌生理盐水管中,用电动混匀器震荡混合20秒,得到-3管。从-3管中吸取100μL菌液涂布TSA后培养计数。(如果采用倾注法计数应进一步稀释至-4梯度管,然后吸取1mL菌液至无菌平皿内,取40-45℃TSA培养基倾注平板,每平皿倾注15-20mL,充分混匀自然凝固后培养计数。)平板菌落数在20-100CFU,则说明原0管中洗脱下来的菌量在(1-5)*106CFU,即每片菌片有效回收菌量在(1-5)*106CFU/片。详细操作步骤见下图:
产品简介 根据《疫情期间现场消毒评价标准WS/T 774-2021》中对消毒因子的抗力选择指示微生物白色葡萄球菌(8032)制作而成,用于常温或低温环境现场消毒效果评价。化学消毒时,对消毒因子的抗力与标准要求相当、易于培养且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和《WS/T 683》标准的要求。一般情况下,可选择布片载体,当使用气雾或超低容量喷雾等消毒方式时,应选择金属片载体进行评定。
菌片具体使用方法:
菌片使用中注意事项:
1、做消毒剂杀菌测试时,应将菌面朝上(布片无需分辨正反面)。
2、用镊子夹取菌片时,先用酒精棉擦拭镊子或用酒精灯灼烧镊子前端,待冷却后再夹取菌片,注意不要触碰到中心的菌,以免菌沾在镊子上造成菌量损失。
3、振荡稀释时需使用电动混合器,且需调整至最大振荡力度,每次均需振荡20S,确保菌片上的菌可以有效洗脱并混匀。
4、涂布或倾注法计数时需保证菌液被完全涂开或混匀,避免菌落连在一起难以计数。
保存条件:
-18℃以下冷冻保存,有效期6个月。
说明书下载:
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请以实物批次为准!
本公司销售的所有产品仅供实验科研使用,不用于人体及临床诊断。
2. 载体浸泡试验采用菌片载体(如布片),作用时间按说明书规定梯度设置;
3. 细菌杀灭对数值需≥3.00(载体试验)或≥5.00(悬液试验)[7]。
2. 定量限需满足对照组菌量在5×105~5×106 CFU/片范围内[7]。
2. 菌片载体需含1×106~5×106 CFU/片;
3. 低温试验时需提前平衡至目标温度[7]。
2. 中和剂选择:需通过中和剂鉴定试验;
3. 残留消毒剂去除:采用离心过滤或化学中和法;
4. 培养条件:37℃好氧培养18-24小时[7]。
2. 低温消毒时需同步处理阳性对照组;
3. 载体浸泡试验需使用标准规格菌片(直径≤10mm);
4. 试验报告需包含中和剂验证数据[7]。
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请以相应标准的原文为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