革兰氏染色液试剂盒/用于细菌的革兰氏染色试验
-
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(TSB)(中国药典)/一种通用的营养培养基,用于各种微生物的培养
HB4114-19 | 见证书
-
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(中国药典)/用于霉菌和酵母菌的增菌培养
HB0253-71 | 见证书
-
冻干兔血浆/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血浆凝固酶试验(GB、SN标准)
HB4117-4 | 见证书
-
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(TSB)(中国药典)/一种通用的营养培养基,用于各种微生物的培养
HB4114-19 | 见证书
-
沙氏葡萄糖琼脂(含氯霉素)(EP标准)/用于霉菌和酵母菌的分离培养
HB8407-2 | 见证书
试剂盒组成:
组成
别名
规格
配制依据
溶液A
结晶紫染色液
5ml*2
将1.0g结晶紫完全溶解于20ml 95%乙醇,
然后与80ml 1%草酸铵水解液混合。
溶液B
碘液
5ml*2
将1.0g碘与2.0g碘化钾混合,然后加少许
蒸馏水充分振摇,待完全溶解,再加蒸馏水至300ml。
溶液C
95%乙醇
5ml*2
/
溶液D
沙黄复染液
5ml*2
将0.25g沙黄溶解于10ml95%乙醇中,然后
加90ml蒸馏水稀释。
检验原理:
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,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,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、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,故遇乙醇或丙酮脱色处理时,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,再加上它不含类脂,故乙醇处理不会出现缝隙,因此,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,使其仍呈紫色;而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、外膜层类脂含量高、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,在遇脱色剂后,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,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,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,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,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。
用法:
1.涂片经火焰固定,加(结晶紫溶液)溶液A染1分钟,用清水冲去染液。
2.加(碘液)溶液B染1分钟,水洗。
3.加(95%乙醇)溶液C,不时摇动玻片约10-30秒,至无紫色脱落为止,水洗。
4.加(沙黄复染液)溶液D,染1分钟,水洗。
5.干后油镜镜检。阳性菌呈紫色、阴性菌呈淡红色。
革兰氏染色液质控结果:
革兰氏染色液试剂盒微生物灵敏度试验:
按标签用法制备培养基,接种以下质控菌株,放置/℃/培养/小时。
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请以实物批次为准!
GB 标准:大肠杆菌O157分离培养
GB 标准:0157:H7选择性增菌
2. 42℃±1℃振荡培养6小时
3. 转种选择性琼脂培养基
微生物染色通用技术要求
2. 碘液媒染60秒
3. 乙醇脱色10-30秒
4. 沙黄复染30秒
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请以相应标准的原文为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