荚膜染色液/用于荚膜染色
-
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(TSB)(中国药典)/一种通用的营养培养基,用于各种微生物的培养
HB4114-19 | 见证书
-
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(中国药典)/用于霉菌和酵母菌的增菌培养
HB0253-71 | 见证书
-
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(TSB)(中国药典)/一种通用的营养培养基,用于各种微生物的培养
HB4114-19 | 见证书
-
冻干兔血浆/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血浆凝固酶试验(GB、SN标准)
HB4117-4 | 见证书
-
沙氏葡萄糖琼脂(含氯霉素)(EP标准)/用于霉菌和酵母菌的分离培养
HB8407-2 | 见证书
2.不能加热干燥或固定涂片,以避免水冲洗玻片,防止荚膜皱缩或脱失。
检验原理:
荚膜是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多糖类物质,其对染料的亲和力较弱,因此不容易着色,通常采用负染色法染色,让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膜不着色,从而使菌体周围呈现透明圈。由于荚膜本身含水量较多,质地疏松且单薄,因此在染色的时候不能加热固定,以免荚膜受热皱缩变形。荚膜染色可用于肺炎链球菌、流感嗜血杆菌、炭疽芽孢杆菌以及产气荚膜梭菌的鉴定。
肺炎链球菌染色结果:
荚膜染色液微生物灵敏度试验:
按标签用法制备培养基,接种以下质控菌株,放置/℃/培养/小时。
荚膜染色液的使用方法及结果判定:
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请以实物批次为准!
1. 适用范围
2. 核心检测方法
1. 细菌涂片自然干燥后乙醇固定;
2. 滴加Hiss染色液加热至微蒸汽产生;
3. 硫酸铜溶液冲洗后直接干燥镜检。染色后荚膜呈蓝紫色,菌体深蓝色[1][2]。
3. 检出限与定量限
4. 质控样品要求
2. 染色液开封后需在6个月内使用完毕,避免挥发或变质;
3. 存储时避光,室温保存,出现沉淀需过滤或弃用[1][2]。
5. 关键实验步骤
2. 加热染色液时需控制温度,避免沸腾导致染色不均;
3. 冲洗步骤仅用硫酸铜溶液,不可用水冲洗;
4. 干燥后优先使用油镜观察以提高分辨率[1][2]。
6. 特别说明
2. 操作时需避免染色液接触皮肤或黏膜;
3. 染色后需及时观察,长期存放可能导致褪色;
4. 对于新型隐球菌等特殊菌种,建议采用墨汁负染法辅助验证[1][2][5]。
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请以相应标准的原文为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