细菌L型分离琼脂/用于血和尿标本中L型细菌的分离培养
-
BLB琼脂/用于双歧杆菌的分离培养
HB7034 | 见证书
-
LBS琼脂/用于乳酸杆菌的分离培养
HB0385 | 见证书
-
BPL琼脂/用于沙门氏菌的分离培养
HB4204 | 见证书
-
GC琼脂/用于淋球菌的分离培养
HB7033 | 见证书
-
GC琼脂/用于淋球菌的分离培养
HB7033 | 详见说明
-
GC琼脂/用于淋球菌的分离培养
HB7033 | 见证书
-
分枝杆菌
BNCC364383 | 见详情
-
MH液体试管
BNCC391763 | 见详情
-
中国蓝培养基即用型平板
BNCC391618 | 见详情
-
肉汤培养基G(麦康凯肉汤)
BNCC391158 | 见详情
-
EG肉汤培养基
BNCC390941 | 见详情
-
蛋白瘤胃球菌培养基基础(含纤维二糖)
BNCC389132 | 见详情



用途:用于血和尿标本中L型细菌的分离培养。
成分(g/L)
用法:
称取本品54.0g,加热溶解于1000ml蒸馏水中,121℃高压灭菌15分钟,待冷至50℃左右时,倾入无菌平皿。
细菌L型分离琼脂微生物灵敏度试验:
按标签用法制备培养基,接种以下质控菌株,放置37℃需氧培养18-24小时。
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请以实物批次为准!
本公司销售的所有产品仅供实验科研使用,不用于人体及临床诊断。
适用于食品及食品加工环境中细菌L型的分离培养,用于检测食品中可能存在的L型细菌污染[1]。
采用增菌培养后转种L型琼脂培养基,结合菌落形态观察及生化鉴定[1][5]。
检出限为1 CFU/g(液体样本)或0.1 CFU/cm²(固体表面),定量限需根据样本类型调整[1]。
每批次需同步进行阳性对照(标准菌株L型)和阴性对照(无菌PBS)实验[1][7]。
① 样品前处理:均质后加入渗透压稳定剂;② L型增菌培养(24-48h);③ 转种分离琼脂;④ 典型菌落鉴定[5][7]。
需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,返祖试验必须验证原始菌株特性[7][10]。
适用于饮用水及水源中L型细菌的监测,特别针对经消毒处理后可能存在的细胞壁缺陷菌[1]。
膜过滤浓缩法结合高渗琼脂培养,培养周期需延长至72小时[1][10]。
最低检出浓度为1 CFU/100mL,定量范围10-10³ CFU/mL[1]。
每10个样品需设置1个过程控制样,使用标准菌株ATCC 25922诱导L型作为质控菌[1]。
① 0.45μm滤膜过滤;② 滤膜转移至高渗肉汤复苏;③ 双层琼脂平板分离;④ 革兰染色验证[10]。
需注意余氯对L型细菌的抑制效应,采样后应即时添加硫代硫酸钠[1][10]。
进出口食品、化妆品中L型细菌的检疫要求,重点关注β-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的细胞壁缺陷型[1][10]。
两步筛选法:先用低浓度抗生素筛选,再通过渗透压梯度平板确认[1][5]。
最低报告阈值为10 CFU/g,定量线性范围10-10⁴ CFU/g[1]。
需包含诱导组(抗生素处理)和非诱导组对照,质控菌株应涵盖革兰阳性/阴性代表菌[1][7]。
① 选择性诱导培养;② L型特征性菌落筛选;③ 细胞壁染色验证;④ 返祖实验确认[5][7]。
需记录培养基渗透压浓度(推荐3%-5% NaCl梯度),并标注诱导剂种类及浓度[1][10]。
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请以相应标准的原文为准!